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“官堌堆”,在历史上有一个高大上的名字:汉高祖受命坛。
根据中国传统的“君权神授”思想,公元前202年2月28日,农历二月初三,在战胜对手项羽之后,志得意满的汉王刘邦在群臣的建议之下,在定陶氾水之阳登基称帝,开启大汉之源的恢弘篇章,这一登基大典,被后来的太史公司马迁郑重记录于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。
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所记载的汉王刘邦的登基称帝之地为“氾水之阳”,氾水是古济水的一条分支,从济水分出后,向东北方向流经定陶,注入古菏泽,在氾水的北岸,有一处古人类避水而居的土丘,就是今天的官堌堆,为当时汉王登基大典的具体地点。
历经2200多年的沧桑巨变,古老的氾水和济水早已消失了踪影,由于黄河泛滥改道,这里的地形地貌发生了巨大变化,成为黄河冲积平原的组成部分,昔日高大的受命坛,现已变成一个孤零零的小土丘。
据当地村民回忆,在新中国成立之初,官堌堆的占地面积为现在的五倍之多,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这里遭到严重破坏,封土被取走,挪作他用,土丘之上的树木也多被砍伐。如今面目全非,“形容枯槁”的官堌堆,在2200多年前,曾见证了刘邦登基称帝的辉煌时刻,铭记着大汉王朝兴起的峥嵘岁月。
从春秋到西汉,在800余年的时间里,定陶一直是中原地区的水陆交通中心、战略要地、经济都会。
定陶处于济水与菏水的交汇之地,水路交通十分发达,济水是一条古老的大河,曾与长江、黄河、淮河一起被称为“四渎”,而菏水是一条人工运河。
当年,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,挖掘了人工运河菏水,从而使本来互不相通的“四渎”得以贯通,从而使定陶成为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中心,是南北货物交易中心,经济文化十分繁荣,成了当时天下第一流的经济都会,被誉为“天下之中”。
展开全文
汉五年二月,刘邦在定陶登基,但考虑到定陶虽然交通发达,经济繁荣,可是由于地势较低,无险可据,并不适合建都,因此在汉高祖五年三四月份,刘邦打算在洛阳建都。
恰在此时,一个普通的戌卒娄敬路过洛阳,拜见刘邦,对比分析建都洛阳和关中的优劣。
从地理形势分析,关中四面环山,东有黄河天堑,四方关塞易守难攻,可谓“金城千里”,可以制衡天下;
二是关中经济文化发达;
三是刘邦在关中具有较好的民意基础,刘邦当初入关约法三章,秋毫无犯,深得关中百姓拥戴。
与此对比,洛阳在平王迁都以来,王室衰微,诸侯坐大,天子气象渐失,已不适合作为国都。娄敬之言,使高祖刘邦深以为然,当日便起驾迁都关中。
地处定陶氾水之阳的官堌堆,见证了刘邦登基称帝的“开国盛典”,是建立大汉王朝重要的地理坐标,奠定了大汉王朝四百余年的基业,将永远铭记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中。
来源:齐鲁壹点
--end--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